作者:老盈盈
6月30日晚上十点半,在东北一家城商行工作的林女士为了完成一个消费贷测试额度(申请贷款者线上测试可申请的贷款额度)的指标,专门和同行互换了一个任务。该任务指标是当天才通知她的,而且必须在7月1日零点前完成。根据林女士所在银行的规定,测额必须在同一个城市才能操作,而她的亲戚好友都在外省,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她找了一圈朋友都没结果,终于在晚上找到了一位也需要完成消费贷测额的银行同业人员,两人碰头后为各自扫码,顺利互换了任务。
薛洪言认为,这种行为如同双刃剑,短期会缓解个体压力,但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林女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她并不负责与消费贷相关的营销工作,但她们支行每人每个季度都要完成一个消费贷测试额度的任务。林女士早就完成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任务,但没想到第二季度的最后一天,领导会让她把部门里请假了的同事的任务也一同完成了。这种临时增加的任务让她措手不及,好在任务只需要测一下额度即可,不需要提款。林女士称,他们完成一个测额奖励30元,提款则奖励100元。
李女士是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地区的零售客户经理,她这个季末的业绩保底任务是消费贷,每个月需要找10个测试消费贷额度的新客户。距离6月30日季末考核结束还有5天,她还有好几个新户指标没有完成,因此不得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帖子求助“有没有同业互换指标,可以是消费贷测额,也可以接受其他互换指标”。
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发现了不少“银行消费贷任务互换”“有没有北京的友友需要消费贷测额互换的”“银行打工人消费贷互助贴”等类似的帖子,发帖人自称来自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或农商行等客户经理或柜台员工。
对于银行员工密集发帖互助的原因,李女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因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正在大力推进当中,银行有推广信用贷的任务,为了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就把具体的指标任务给到了基层员工去完成。有的银行职员可能过了6月30日就不需要再跟进消费贷的任务,但作为零售客户经理是需要持续完成指标的。
也有一位在北方地区工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他们除了测额之外,也需要提款,但基本找不到可以放款的客户。如果二季度末,没有完成消费贷任务,会有相应扣罚,该季度可能就没有绩效了,或者绩效会延迟发放。
事实上,消费贷测额并不是银行人士之间互助的唯一任务,从储蓄卡开户、个人养老金开户、信用卡申请,都可能成为客户经理之间的互换任务。
林女士在网络金融部门工作,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手机银行注册及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渠道绑定银行卡等,每年都有任务指标,分摊到每一个月完成。林女士从事银行业工作已经有十余年时间,从刚开始做柜员需要营销推广的时候就已经到处找亲戚朋友帮忙完成任务。这么多年过去,能找的人基本“打扰”遍了,她也只能寻找其他的拓客方式。
在与同行交换任务的这段时间,她也有不少心得体会。比如,在她看来,能否交换成功“全凭良心”。她以自己的任务为例:她需要找同业帮忙在第三方支付渠道中绑定他们的银行卡,但是她发现不少银行职员答应进行互助,但在帮忙绑定银行卡后,第二天就解绑了;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而这种绑定后又解绑的行为并不能计入考核指标中。
另一位负责信用卡任务的银行人士亦告诉记者,他也和同业互换过信用卡任务,发现“爽约”的情况也不少,即今天答应帮忙申请一张信用卡,第二天就给客服致电称不办理信用卡了。
薛洪言则进一步表示,尤其是一些新入行员工,既无稳定客户基础,又面临“挂零”风险,只能通过社交平台寻找同样承压的同行进行指标置换,甚至自掏腰包补贴客户以提升测额成功率,但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银行将考核负担在员工群体内部“平移”,并非真正的拓展客户的行为。
薛洪言认为,互换行为如同双刃剑,短期缓解个体压力,但也埋下了多重隐患。最直接的影响是数据失真:互换完成的指标并不代表真实的市场需求或客户认可,反而掩盖了实际业务短板;员工容易形成依赖“走捷径”,管理层也容易误判市场潜力或产物竞争力。
同样,王蓬博亦认为,银行需要重视业务质量和客户真实需求,提高考核中对客户满意度、业务长期风险等方面的考量比重。同时,银行也应采用更加灵活且长期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产物和服务创新以及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创造新的应用场景,从而帮助银行员工更有效地达成业绩目标,减轻短期压力,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另外,银行在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时,也可以把员工技能提升、知识更新程度作为考核要点,以此促使银行员工兼顾短期业绩与长期目标的达成。
责任编辑:李琳琳